查看: 14|回复: 0

兴城首位历史名人——郎思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中进士,继而任兴城知县,后却“厌弃尘俗,祝发披缁”。他赴岛出家,首创觉华岛海云寺,设坛布教并著作连连,成为学富五车的一代佛学大师。他荣膺辽朝两位帝王尊师,死后又由皇家设立灵塔(现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白塔寺)祭祀,他的佛家著作远播宋朝及东北亚各个国家,至今仍广为流传乃至影响中外,他就是兴城首位历史名人、觉华岛海山大师——郎思孝。
  两任帝师名天下
  据《辽东行部志》:“师姓郎,名思孝,蚤年举进士第,更历郡县。一日厌弃尘俗、祝发披缁,已而行业超绝,名动天下。”
  史记中郎思孝是一位佛学大师,为辽代学问僧的杰出代表。其早年受过良好的儒学教育,考中进士,后出家事佛,并潜心研究佛典,著书立说,专注传播佛道。他常住于觉华岛海云寺,其尊号“海山大师”也来自于觉华岛的别称——大海山。
  郎思孝对《华严经》用心颇深,著有《大华严经玄谈钞逐难科》一卷,亦为唐代名僧澄观《华严经疏玄谈》一书所作科判;他还撰写《大华严经修慈分疏》二卷、《略钞》一卷,此为唐提云译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所做的注释和科判;他在研究《华严经》的同时,也精研密宗,撰写了《八大菩萨曼陀罗经疏》二卷、《科》一卷,著有《一切佛菩萨名集》25卷。并奉诏为大辽经书撰写序言。他作为辽代华严学匠的主要代表、辽代中期杰出的佛教思想家,受到极为信奉佛教的辽兴宗、辽道宗两位皇帝的尊崇,被誉为“辽国第一流高僧”。
  辽代中期,辽国成为极为崇信佛教的国度。辽兴宗本身就是佛教信徒,他对郎思孝极为敬重,亲自点其为师。他们卧榻对诗,商榷国是,情意非凡。辽兴宗破例诰赐郎思孝为崇禄大夫守司空辅国大师。而辽道宗对这位名动天下的辅国大师更为恩崇和礼遇,将其尊为全国佛界高僧之首、辽国佛学的领军人物。1048年,在辽国于锦州举行的有辽道宗及皇族、大臣和以郎思孝为首的佛界高僧、信众15万人参加的佛学庆典大会上,道宗亲谕:“除国主以外均称之为师”,进而使其名冠天下,全国前来海云寺求师甚众,赴者如流,使觉华岛十分兴旺的佛教事业进入鼎盛时期。
  由于有郎思孝等一批才华横溢、成果斐然的学问僧,使辽国的佛学文化达到很高的水准,除让宋朝原本兴旺的佛教相形见绌外,其学术影响还远及高丽、日本等国,许多佛学著作至今还在东北亚产生着重要影响。正是有一批佛学大师的领衔作用,使辽国的佛学地位一直处于鼎尊的位置上。而郎思孝正是辽国佛学领域的杰出代表,更是兴城千年罕见的一位璀璨名星。
  白塔寺与海云寺
  兴城古今两大建筑与郎思孝紧密相关,而这两大建筑又都属于国家顶级层面上,即白塔寺和海云寺。不过白塔寺仍巍然屹立,而海云寺则荡然无存了。
  位于兴城九龙山下的白塔寺是郎思孝的灵塔,全称为思孝灵骨塔,是辽国皇家为其修建的。
  1065年,海山大师在缙云寺圆寂。1093年,其弟子妙行大师在北京广安门筹建昊天寺木塔,届时特去缙云寺拜谒师傅灵堂,在那里遇到辽道宗孙女燕云公主。燕云公主受祖父影响,亦十分崇敬太爷(兴宗)之师郎思孝,诚请妙行大师回兴城为郎思孝建造灵塔。后在兴城九隆山下选一通灵宝地建立塔寺。此寺即作为觉华岛海云寺下院的思孝灵骨塔。因经多次维修时粉刷白粉,故称白塔;还因其位于山坳中,又称为白塔峪塔。白塔寺巍峨高耸,气势磅礴,夕阳西照,云雾缭绕,有“九龙烟塔”之美誉,亦为兴城旧八景之一。该塔于2013年晋为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城古代另一恢宏建筑为海云寺。海云寺系由觉华岛大龙宫寺觉华大师命弟子郎思孝另立门户所建。而郎思孝的佛教和文学成就皆高于觉华大师,佛教影响风靡全国,故深得辽国皇帝的敬重。《辽东行部志》称:“当辽兴宗时,尊崇佛教。自国主以下,亲王贵族皆师事之(指郎思孝),赏赐大师号,曰崇禄大夫守司空辅国大师”。1021年,辽兴宗亲赐巨款给大师扩建寺院。该寺南北长80多米、东西宽66米,北高南低。讲坛置于北端断崖之上。该寺依中轴线建有四进大院,中堂大殿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具有大乘小乘兼容、密显圆通的特征,成为辽国佛教高僧传经授法的最高殿堂。该寺院修建工程持续两朝,直至辽道宗中期才得告竣。
  辽代中期正是对宋作战取得胜利、辽国依“澶渊之盟”获得大量战争赔款的年代,大辽国库充盈。辽兴宗用于给大师扩建寺院的资金自然是极为充盈的,使寺院装饰极为豪华,且位居要地,地位极为显赫。而寺院又“掌管方圆五百里佛事”,王公、信众施舍捐助亦多,每年收入甚巨。使其在政治、经济上都居于突出地位。并能不时接济地方百姓,造福一方。乃至道宗末期国家经济困难时,海云寺还能带头予以资助。《辽史·道宗本纪》记载:“大安三年(1087年)五月庚,海云寺进济民钱千万”。《辽史·金贷志》又记载:“道宗之世……经费浩穰,国用不给。海云寺以千万之助,受而不拒”。一座寺院的经费收入,在国家困难时能倾囊相助,其富裕程度绝非一般。说海云寺富甲一方、称雄四海也不为过。
  1048年,由辽兴宗钦点,郎思孝远赴位于北京延庆县的缙云寺任住持。海云寺住持则由道宗妻弟妙行接任。帝师、皇舅继而统之,使海云寺不胜其荣。寺院周边建设亦为繁荣。海云寺所处的长山岛更是树木隐映、枝繁叶茂、景致宜人,而以标志海云寺一带景致的“长山霁雪”早为兴城旧八景之一。
  海云寺今在何方
  史记,元朝遣兵觉华岛,“一废龙宫、海云,泊空此寺”。证明觉华岛二寺均毁于元代战火。时隔千年,两座寺院荡然无存,仅有遗址、遗迹可资佐证。但具体地点却颇多疑义。经省市文物部门多方考证,觉华岛大龙宫寺建于岛上,现已由岛上企业界人士捐资重建。而海云寺在岛上却迄今没有找到可资信赖的证据。所说在觉华岛南山腰的“老学校处”或在东部峰塔山上并没有任何史料佐证,更无确凿的遗址、遗迹。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文史专家、文物部门多方研究、考证,位于兴城西南60里的长山岛上海云寺却有大量史料展现于世。
  一则:辽末,金天宗三年(1125)春,宋朝龙图直学士许亢宗率团80人出使金国恭贺金太宗完颜晟嗣位。据宋《奉使行程录》记载,许亢宗率领使团从雄州(今河北省雄县)启程,“第十八程,自来州八十里至海云寺”。这里所说的来州,即今绥中县前卫镇。又记载,“寺距海半里许,寺后有温泉二池。望海东有一大岛,楼殿、窣堵波,之上有龙宫寺”。行程录记载的海东大岛即觉华岛,并说明上有龙宫寺。而许亢宗等途经此地下榻的寺院,正是距今绥中县前卫镇80里的东海岸处,即在今兴城市徐大堡镇台子里村内长山岛上的海云寺。
  二则:金天会四年(1126)十一月,金国毁盟起兵攻宋,宋降。宋帝及皇宫贵族皆被俘获并分别押往金国。一支押解队伍所走路线与许亢宗相同,其中部分人员也驻跸海云寺。金军押行队伍随行翻译王成棣特作《青宫译语》详记:“四月二十九日,至来州。三十日,抵海云寺”。“五月一日,入寺驻马,王及妃姬皆洗手焚香。妃姬辈结成棣书疏,发愿期得还乡。”被押解前去海云寺的有宋高宗母韦后和邢妃及皇亲贵族数十人。此事件系宋金交战史上的大事。该书作者为金国随军翻译、文学家,沿途所作《青宫译语》为随军札记,应该真实可信。
  另,金大定十五年(1175),金朝中京副留守、文学家王寂来兴城住在白塔寺,并到觉华岛一游。他著有《留题觉华岛龙宫寺》等诗作流传于世。诗中盛赞觉华岛大龙宫寺,但却只字未提及岛上还有海云寺。说明海云寺并不在觉华岛上。否则,佛教影响远大于龙宫寺的海云寺,作为金国重要官员兼学者的王寂,在此是不会不记的。
  关于史料提及海云寺是“觉华岛大龙宫寺海云寺”的说法,那是因为寺院归觉华岛佛教中心管辖所致,这跟白塔寺为“觉华岛大龙宫寺海云寺下院”的提法一样,是讲管辖关系的归属,并非指所在地。而觉华岛为大辽王朝“海天佛国”、“统管方圆五百里佛事”,故所辖地域以内寺院都标以“觉华岛”字样,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海云寺地址还可以从海山大师在该寺讲经传法时的宏大气场得以验证。史料介绍,郎思孝传法时“常常座位不足,站立者摩肩接踵。海鸥敛翼而倾听,波涛蹑足而屏息”。这与寺院讲坛设在海浪拥绕的长山岛北端断崖的情形十分吻合(此地已被拦海大坝截为稻田)。而所说在觉华岛上100米开外的“老学校处”或海拔59米的峰塔山上,它们距海或高或远,都不会因讲授精彩而致“海鸥敛翼”、“波涛蹑足”的情形发生。
  处于长山岛上的海云寺(又称长山寺)遗址,于今仍存有始建辽代的水井、石制旗杆和诸多残碑断瓦(一部分已存市文物馆)。而也有着同样年代而枝繁叶茂的两株菩提树,又与觉华岛大龙宫寺下的场景酷似,更证明此寺是郎思孝尊觉华大师之命另立门户所建了。

2.jpe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随机推荐

岛主微信(15566771648)   葫芦岛攻略 ( 辽ICP备2024022617号-2 )

最新发表|最新热门|栏目导航|网站地图|Sitemap TXT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

葫芦岛攻略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微信公众号
    微信搜索
    葫芦岛攻略
  • 抖音
    抖音搜索
    葫芦岛攻略
  • 快手
    快手搜索
    葫芦岛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