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加强北方防务,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之为九边或九镇,每镇均设有总兵官管辖。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戚继光为蓟镇总兵官。
蓟镇长城最早修建于明朝初期,"洪武六年,命大将军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谕令各上方略。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又九,皆置戍守"。"洪武十四年徐达发燕石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宁、界岭等三十二关"。虽然到弘治、嘉靖年间长城也都有所修筑,但过于简单。真正大规模的修筑则从隆庆至万历初由戚继光完成的。
据史料记载,西沟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 (公元1381年)。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名将戚继光被调到今辽宁、河北、北京一带整顿边务,他率领平倭有功的浙江义乌兵来到这里驻守。绥中县境内的长城由广宁前屯卫 (现在的绥中县前卫)负责守护,守护长城军队的总部设于前卫。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后,曾率部对这一段长城进行大规模的加砖重修。当时工程繁重,守卫任务又很艰巨,戚继光为稳定军心,就特别准许一些家眷随军。长城修好后,将所建敌楼分派到各家各户负责守卫,于是很多官兵携妻带子在敌楼上安下家来。后来又从长城上搬下来,在长城附近繁衍生息。
西沟村,就是这些戍边将士和家属所建。村里的古民居,也是出自这些驻守长城将士的后代之手。村里,戍边古井、碾盘和石磙还在。
那么,这些戍边将士怎么都留下来了呢?这和当朝的宫廷斗争有关。戚继光戍边16载,防务完备,太平无事,倭寇臣服。其继任者,效其成法,亦无战事。戚继光的功绩,也有赖于当国重臣们的支持与信任。但是,后来,重臣张居正死后半年,有人进谗言说戚继光“不宜于守北”,当朝便把他改任广东,他郁郁不得志,勉强赴任,后遭弹劾,罢职归乡。于是,他的这些浙江兵、山东兵就被“扔”在了辽、冀当地。据西沟村人讲,戍边先人的家属也住在敌台里,或敌台下边的附属建筑内。村中虞、汪两大姓,时间久了,“虞”演变为“于”,“汪”简化作“王”。与西沟长城隔山相连的河北抚宁县董家口村人,自称“义乌兵”后裔,这与史载浙江兵并不矛盾;西沟村人称先人来自山东,也符合史料,戚继光第一任武职即在山东“防倭”,后到浙江,所以带来山东“王牌旧部”合乎情理。
西沟村该村由立根台、骆台子、小河口、东沟、西沟、金家沟、榆树湾七个村落、8个村民组组成,全村有321户857口人,有叶、金、曹、王、胡五大姓氏。其中立根台、骆台子、小河口屯已经设为保护区,一类古民居有20多座。在祖辈当年守护长城的地方,他们守护着自己的村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目前村里留存下来的古民居有坡顶与囤顶两种,其中坡顶房屋大多是清代所建,装饰上更为精致,特色也更鲜明。
南方的义乌兵为什么要北上戍边 故乡,永远是游子心中的根。2010年,绥中、秦皇岛等地的部分义乌兵后裔来到了故乡义乌,寻根访祖。而随着祭祖活动的展开,当年戚家军义乌兵北上戍边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也渐渐浮出水面。 当年,戚继光为什么要征调义乌兵北上戍边呢? 据介绍,义乌地处浙江中部,历史上隶属于金华府,这一带自古有尚武的习俗,民风彪悍。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已被朝廷委派到浙江负责平定东南沿海倭患的戚继光,决定训练一支新军,用于对付凶残的倭寇。他在义乌首批招收了4000名农民军,训练了著名的鸳鸯阵法。这些农民军在开州,与倭寇作战,九战九捷,从此由义乌兵组成的戚家军打出了威名,让倭寇闻风丧胆。明朝著名的文人徐文长这样写道:“群凶万队一时平,沧海无波瘴岭清,帐下共推擒虎将,江南只数义乌兵。 ” 公元1561年初,两万多倭寇向浙江沿海袭来,戚继光又先后分4次从义乌增调了2万多壮士,从浙江沿海一直打到福建、广东。到公元1565年,平定了危害东南沿海的倭患。 公元1567年,受明朝重臣张居正的鼎力举荐,戚继光受命到北方戍边,担任蓟镇总兵。蓟镇是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特别是在永乐迁都北京后,担当着拱卫京师的重任。 北方的万里长城早在秦朝时就已经开始修筑,经历了许多朝代,但在明朝之前修筑的长城上,并没有这一座座既可以储存弹药又可以住人的空心敌楼,戚继光和他的将士们发明创造了一座座雄伟坚固的敌楼。据史料记载,在整个蓟镇1200公里的长城防线上,戚继光和他手下的将士们共修建空心敌楼1337座。修好以后, 戚继光从浙江义乌调来第一批3000 火枪手、3000炮手共计6000人,戍守整个蓟镇长城边关。 据义乌地方志记载,义乌兵到来的当天适逢天降大雨,戚继光命令他们在雨中列阵,结果这些义乌兵在雨地里从早上一直站到晚上,岿然不动,使北边原来的守军非常震撼。义乌兵是戚家军中的精锐之师,戚家军威名远扬,与义乌兵的骁勇善战、百战百胜密不可分。 据义乌市志编辑部统计,明朝后期戍边修长城的义乌兵武官有104名,当时征调到北方的义乌兵,被戚继光作为兵样派到长城沿线用来训练北兵,这也是戚继光负责防守的长城沿线都散落有义乌兵身影的原因。 那么,义乌与北方的蓟镇长城相距几千公里,如此遥远的路途,400多年前义乌兵是怎样到达这里的呢? 据了解,戚家军义乌兵当时是由义乌走到杭州,由杭州坐漕运船,沿南运河过了长江,再沿着北运河,一直到北京通州。在通州码头上岸,再走100多里地,到蓟州,就是现在天津蓟县。当时,戚继光的帅府在蓟县。义乌兵到蓟县后,再上山区去修守长城。 据史料记载,当年戚继光在整个抗倭和戍边过程中,分5次总共征调了2.6万名义乌兵。当时修筑的长城工程非常浩大,守边任务也繁重艰巨,为了稳定军心,明朝政府允许外地官兵的家属前来随军守边。于是,携带家眷的义乌兵家庭就在这荒凉的异地边塞定居了下来。 明长城的义乌兵往往一家人守护一个敌楼,义乌兵的家开始设在敌楼上,平常他们就生活驻守在里面。家族成员去世后,就埋在自家敌楼脚下的山坡上。这种独特的居住方式也形成了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逛楼。每到清明节前后,村民们举家出门,背着菜肴、水果和酒,来到山脊的长城上,瞻仰先祖留下来的一座座楼台,在此祭祀祖先,祭拜长城,虔诚地祈求祖宗的佑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