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3|回复: 0

绥中金牛洞长城 唐时是重要隘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5 14: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牛山长城,坐落在永安堡乡边外村,属辽东镇长城。西接鼓山,东止金牛山,全长320米。由锥子山向东延伸的辽东长城现存的最东端。这段由西而来,过石闸口后,仍沿石河右岸的山岭曲折向东,几经盘旋最后到河口村附近,越过石河,直上岸边的金牛洞山,到半山间的金牛洞,长城就修到陡直的石壁止,据调查,长城在跨过石河曾设九道水门,据险筑墙,工程巨大。早年被水冲毁,遗迹不可寻。也是一段独一无二的水上长城。


    水上长城有一传说,当年秦始皇在此修建长城占用了河道,龙王很生气与秦始皇打赌言,你在我的河道上修建长城我就给你冲垮,秦始皇说累弯你的龙腰也冲不垮我修的水上长城,由此可见长城多么地坚固结实,总之再结实的也架不住人为破坏。

原有九个水门洞,当地百姓所言最后残留部分毁于文革时期,现在只有靠山体两侧有长城遗址和水上长城遗址可见,清辙的河水诱引游人,攀上长城来到一个不算大的金牛洞。

    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永安堡乡的锥子山长城至今保存比较完好,近年来,备受徒步爱好者的喜爱。这里是明朝修建的辽东镇长城和蓟镇长城的交会处,令人奇怪的是,蓟镇长城在此交会后又向东延伸了13公里到金牛洞,如此,就形成了“三龙交会”的壮观景象。
  据史料记载,金牛洞从唐朝始就是一个防御体系相当完备的关隘,唐灭亡后,这里曾“栅戍相接”,是防御契丹等北方民族的重要工事。
  明长城在锥子山为何多建了13公里
  葫芦岛市的长城资源闻名中外,其中位于绥中县永安堡乡的锥子山长城,因辽东镇长城和蓟镇长城在此交会,形成“三龙交会”的场面,成为万里长城中绝无仅有的胜景。
  “锥子山为明长城的分界点。一边是蓟镇长城,一边是辽东镇长城,这里是辽东镇长城的最西端,却不是蓟镇长城的最东端。蓟镇长城在锥子山分出了一支,向东延伸了13公里,其最东端位于永安堡乡河口屯的金牛洞。这样也使得这段长城从空中俯瞰形成了一个‘丁’字形。”中国长城协会会员、葫芦岛市政协文史办副主任张恺新如是说。
  张恺新告诉记者,从锥子山到金牛洞这13公里的明长城属于蓟镇长城的一部分,修筑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是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辽东巡抚张学颜和辽东总兵李成梁主持修建的。
  据介绍,金牛洞长城所在地被老百姓称为金牛洞山。那么,为什么蓟镇长城偏偏要在锥子山分出一支,并且向东延伸到金牛洞呢?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对此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因蒙古的残余势力屡屡威胁辽西地区的安全,为了拱卫辽西走廊腹地,明万历年间增修了这段长城,并且在建筑规制上和蓟镇长城一致,增强了其坚固性,利于防守。
  当地百姓给记者讲了一段传说故事。
  当年秦始皇修长城时,城墙已经修了上万里,但不知道要修到哪里为止。后来秦始皇做梦梦到神仙指点,称长城要照着老牛走的路修,老牛走到哪里就修到哪里。果然有一天,长城东段出现了一头硕大的老牛,从长城断处向东走去,修长城的民夫于是连忙在后面赶修,后来老牛走到永安堡乡的河口屯时,过了河就直奔岸边高山上的一个石洞。民夫们把长城修到洞旁的绝壁之后,进洞寻找,老牛不见了,于是停止修筑长城,这里就成了长城的终点。
  当然这个传说不是史实,因为金牛洞长城是明代修筑的,秦长城的走势与后来的明长城大有不同,它并没有在金牛洞通过。
  从唐代开始,金牛洞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张恺新说:“金牛洞的历史底蕴十分深厚。早在唐代,这里就是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要塞。如北宋初年,翰林学士宋白奉诏依据唐代史料撰修的 《续通典》,对金牛洞有所提及。”
  《续通典》 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渝关关城下有渝水入大海。其关东临海,北有兔耳山、覆舟山,山皆斗峻,山下循海岸东北行。三面皆海,北连陆关,西乱山至进牛栅凡六口,栅戍相接,此所以天限戎狄者也。”张恺新说,里面提到的渝关全称临渝关,地点在今山海关东五公里的边墙子屯,而“进牛栅”就是今天的金牛洞。
  张恺新说:“由此可见,宋白笔下的‘进牛栅’在唐代就已经是一个军事要塞,从‘栅’字看,这里当时未必有关城,也许只是依山险而修建了一些木制防御工事,凭借地势的险要抵御着少数民族军队的进攻。‘戎’‘狄’正是古代中原统治者对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部落的统称。”
  此外,在比《续通典》晚83年修成的史书《资治通鉴》中,也能找到有关金牛洞的记载。
  在《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九卷《后梁纪·贞明三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意思是说,在幽州北方700里有渝关,关下有渝水直通大海。从关的东边北边向北沿着海边有条小道,最狭的地方不过数尺宽,两旁都是乱石山,高峻到没有办法翻越。从这里往北一直到进牛口一带,过去设置有八支防御军队,招募士兵防守。当地的田租都供应军食,不送缴到蓟州城里,幽州每年另外补给布匹以供应战士们的衣服。每年,这里都早早收割,廓清郊野,强固营垒来防备契丹。契丹兵一到,则常紧闭营垒,不出战,等到契丹兵撤退的时候,再挑选骁勇善战的军士占据隘口截击他们,所以契丹常常失利败走。士兵们都自行开垦田园,如果勇敢作战有功劳的,另外升级赏赐,因此契丹不敢轻易入侵。到了周德威担任卢龙节度使的时候,仗恃着武勇,不再注意边防,于是就丧失渝关这个天险,从此契丹人每每南下到营州、平州之间牧马。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张恺新认为,渝关一线是防御北部契丹部落进犯的屏障,因为从渝关到进牛口,有八支防御军队,每年都招募大量军士防守,可见这里战略位置的重要。
  契丹部落是在唐朝末年崛起的,周德威担任卢龙节度使是后梁乾化三年(913年)的事情,这个时候唐朝灭亡才不过6年。可见,在唐朝曾经为防御契丹部落起过重要作用的渝关防线和进牛口,在唐朝灭亡几年后就因为守将的骄横恃勇而荒废了。
  张恺新说:“从地理位置上看,宋朝史籍中的‘进牛栅’‘进牛口’就是今天的金牛洞。之所以‘进’字后来演化为 ‘金’,很可能是谐音讹字的缘故。《续通典》记载‘至进牛栅凡六口,栅戍相接’。可见这个防御体系在唐代是十分完备的。‘凡六口’进一步佐证了‘进牛栅’和‘进牛口’是同一地点,属于防御隘口。”
  张恺新表示:“明朝时之所以在这里修筑长城关口,其实很大程度上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有关,明朝时很多熟读《资治通鉴》的文官武将掌握军权,他们经过实地勘测,不会不注意汲取唐代防御少数民族部落的经验,修筑通往金牛洞的长城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也更体现了这里战略位置的重要。”
  记者发现,修成于清康熙十九年的我国古代历史地理学代表性史籍《读史方舆纪要》中,也收录了《续通典》中“进牛栅”的那段文字。对此,张恺新认为,可以说“进牛栅”的名字已经被写入了我国历史地理学的权威著作中。
  不过围绕着“金牛洞”仍有一些谜团还未解开,如唐代的金牛洞是否有关城,还只是依山险用“栅栏”式的防御设施抵挡契丹部落?《续通典》记载的“至进牛栅凡六口,栅戍相接”,由于缺乏相关史料的记载,这六个隘口又分别是什么,是否就是今天的九门口、夕阳口、小河口等长城隘口?如果是,则更能证明后来的明代蓟镇长城实际上在防御设施布置上与唐代有很大程度的继承性和衔接性,吸收了唐代的战略防御策略。


1.JPG b158b600-9564-11e9-a7f6-6b71dc6894e0.JPG 2.JPG a182381207f745bb9b6524cf015f475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随机推荐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客服微信 15566771648
    岛主微信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1556677164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抖音
    抖音 添加方式:
    1:搜索抖音号(云上葫芦岛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手
    抖音 添加方式:
    1:搜索快手号(云上葫芦岛
    2:扫描左侧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