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第一党支部位于辽宁省绥中县加碑岩乡黄木杖子村秋岭组,是一个座落在半山腰的天然山洞。洞口修建了“辽西第一个党支部”简介的碑刻,环山石阶栈道两侧修有护栏。 1943年4月中共凌源、青龙、绥中办事处,在绥中县加碑岩乡黄木杖子村羊岩子瞎葡萄沟的一个山洞召开会议,成立了辽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凌、青、绥办事处主任信修同志参加了会议,李育民同志任支部书记,高云侠、董宝山同志任支委。支部建立后,首先吸收刘福余、董长贵为中共党员。这也是葫芦岛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后称辽西第一党支部。 抗日战争时期,辽西第一党支部在凌、青、绥工委的领导下,组织群众武装,配合主力部队、区小队、游击队打击敌人,保卫群众,坚持山区斗争,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冀东地区党组织在开辟冀热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多次派出武装和游击队到滦东和辽西一带开辟新区,开展抗日游击活动。 1940年,全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巩固其战略后方,从1941年到1942年的两年中,连续发动五次“治安强化”运动,向冀热辽根据地大举进攻,推行“集家并村”政策,划定所谓的“禁住禁作区”,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妄图使这一带的共产党、八路军没饭吃,没房住,站不住脚。 1942年12月,面对残酷的形势,中共冀东区党分委建立凌青绥工委,并组织突击组和武工队,毅然挺进绥中西北部山区,开辟抗日根据地。 1943年4月,绥中的党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突击组在加碑岩乡羊岩子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绥中的第一个党支部,也是葫芦岛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支部由李育民任书记,高云侠、董宝山为支委,共有党员6名。党支部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政策,组织教育群众参加抗日活动,建立地方武装。35岁的刘福余经李育民、高云侠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是我党在绥中县发展的第一名党员,也是绥中县成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成员。 1943年冬天,凌青绥工委根据当时需要,决定组织成立武装自卫队。董万功首先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周沟岭成立了武装自卫队,配合武工队活动,给八路军带路,运送物资,站岗放哨。敌人来了投入战斗,敌人走了下地干活。自卫队多次运用运动战、地雷战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遏制了敌人入关的脚步。 1944年7月,刘福余正式参加了八路军突击组,化名为了刘振东,被任命为二区见习宣传助理兼粮食助理。从此,刘福余深入到永安堡、明水、秋子沟、加碑岩、王家店、黄家、大王庙等乡村宣传鼓动群众积极抗日。刘福余在办事处主任信修等同志带领下,配合董万功自卫队处决了加碑岩村的部落长骆长恩和王家店村的部落长王占一两个恶霸。 1945年6月3日,刘福余到明水一带开展工作,夜宿伪排长孙长喜家,被敌人发现包围,刘福余在突围时左腿负伤,忍着剧痛打死一名日伪特务。盘龙沟的老乡知道刘福余身负重伤,组织人往塔子沟护送。4日早上,刘福余的弟弟刘福良和乡亲刘庆安来接应,他们用担架抬着刘福余,正好碰上了进塔子沟“扫荡”的敌人,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审讯和拷打,刘福余坚贞不屈,宁死不降,敌人无奈杀害了年仅36岁的刘福余,同时遇害的还有其弟刘福良和乡亲刘庆安。 1945年5月,中共凌青绥联合县工委撤销,组建党政军民统一领导机构——十六地分委。十六地分委根据冀热辽党委的指示,在凌青绥原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凌绥兴”、“朝建新”、“朝锦义”三个联合县工委,即三个武工队。绥中的第一个党支部在凌绥兴工委的领导下,在绥中西北部山区以葫芦套沟、羊岩子沟、塔子沟一带为基地,深入黄家、宽邦、平川营、背阴嶂和建昌的和尚房子、兴城的碱厂一带组织群众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奋力打击敌人的侵略,为我党解放山海关,进军东北打开了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