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7|回复: 0

兴城古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14 12: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兴城古城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卫城,地处辽西走廊,明代辽东镇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外仅存的军事重镇和防御据点,地理位置独特,是关外通往关内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著名的“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 的主战场,是明清历史的重要见证。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区的中心,东临首山,西北临京沈铁路、京沈高速公路,兴城河、兴城东河据城墙环城入海。2006年钟鼓楼、祖氏石坊、兴城文庙与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城城墙合并为兴城古城,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入选“中国十佳古城”。         
  兴城城墙
         
  兴城城墙是兴城古城的主体建筑,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由镇守辽东总兵官巫凯、都御史包怀德及奏请朝廷修筑,宣德五年(1430年)竣工,时称宁远卫城。据《宁远州志》记载:“城周围五里一百九十六步,高三丈,池周围七里八步,深一丈五尺。门四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第二年又“增筑外城,周围九里一百二十四步,高如内城。明季增筑门四东曰远安、南曰永清、西曰迎恩、北曰大定。四角俱設层楼。”隆庆二年(1568年)宁远城地震,城池俱颓。天启三年(1623年)袁崇焕、满桂驻守宁远,重修宁远内城。天启四年(1624年)宁远城竣工,成为关外重镇,明末辽西军事指挥中心。1644年清军入驻宁远,清康熙三年(1664年)改为宁远州,宁远城成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回盛京祭祖驻跸或必经之路。清朝皇帝看到破损的城池,多次下旨维修。现在保存于四面城壁外皮上部的石刻,就是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修城竣工时的记载:“南面,自西南角台起,至东南角台止,通常二百六十五丈六尺六寸。”“北面,自西北角台起,至东北角台止,通常二百六十五丈六尺六寸”并刻有“乾隆四十六年八月佑领伊林保、知州伊汤安修”等字样,这是清代修缮宁远城的规模。为了保护好这座明代古城,从五十年代起,各级人民政府对这一古迹极其重视,成立专门维修机构,派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做全面维修规划和施工方案,拨专项资金,恢复了古城墙的旧貌,使其达到了明清城墙的规模。
         
  兴城城墙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821米,东西宽816米,周长3274米,占地面积700520平方米。城墙基础由条石,外墙面用青砖,内墙皮用不规则的毛石,中间用夯土所筑。城墙高8.5—9.6米,底宽5.7—7.0米,顶宽4.3—4.6米。顶部海墁铺青砖,外筑垛口墙,内筑女儿墙。城墙四面正中部各设城门、城门楼,四座城门、城门楼建筑形式一致,均为石刻门额,用汉、满对译文字,嵌在门洞外壁券楣上。城门为砖券洞,券脚石砌,分为内外两重券。各城门上皆筑门楼,均为五开间两层楼阁,重檐回廊歇山顶木构建筑,围廊式箭楼,灰瓦覆顶。内有明梯接上层,四面明窗。各城门内右侧,均有登城马道。
         
  四座城门外面皆筑有半圆形瓮城,瓮城门为联式洞券组成,分为内外两重券。城墙四角设角台,突出于城角,用以作战时架设红夷大炮。东南角台上建有魁星楼,八面八角,重檐攒尖顶,青瓦覆盖,通高8.5米,二层楼阁,两层之间有明梯相通。在东城墙南部和南城墙西部各设一水门。
         
  兴城城墙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2年兴城城墙两次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钟鼓楼
         
  坐落在兴城古城正中心,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由辽东副总兵东宁伯焦礼所建。始建时两楼,钟楼在东,鼓楼在西。嘉靖四十三年重修,天启三年(1623年),袁崇焕组织重修。崇祯十五年,辽东督师范志完命拆除,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知州书名阿奉旨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州强上林维修。后经历代多次修葺,基本保持了原貌。
         
  钟鼓楼通高17.6米,分楼座与阁楼两部分,楼座底层平面为方形,边长21米,由四向券洞组成,十字券门洞各通四条大街。楼座承台墙体立面呈梯形,四面门洞十字穿通,上檐有青砖砌筑的拔檐砖和吐水口。钟鼓楼的台基位于承台的中间,呈方形,每面台基墙的正中置砖砌踏跺。楼座承台上建有二层楼阁,为重檐歇山卷棚式瓦顶。底层周有围廊,每面外有檐柱六根,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墙体青砖砌厚壁。一层高3.63米,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在每面的明间设有对开式格扇门,顶部为四面披檐,筒板瓦覆顶,兽面勾头,莲花图案猫头。内有亚洲第一大军鼓,为整张荷兰牛皮制作。二层高5.6米,面阔、进深均为一间,在檐部置棂格窗,顶部为卷棚歇山顶,用筒板瓦覆盖。内展出兴城地区不同时期的出土文物。一、二层楼有胡梯相通。在楼座西壁后侧设有小门,沿石阶即可登临。
         
  钟鼓楼与方形城墙、对称的城门楼遥相呼应,是这座军事城池重要的军事设施,独具北方特色的城区中心标志。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祖氏石坊
         
  位于古城内延辉街,明朝崇祯皇帝为了表彰祖大寿、祖大乐两堂兄弟镇守辽东有功而赐建的旌功牌坊。两坊相距85米,均为岩石料雕琢而成,造型为仿木结构,四柱三间五楼式,单檐庑殿顶。明间两棵石柱下南、北各有一对巨型石狮,相对凝视,造型逼真,栩栩如生。两座石坊雕工精湛,技艺令人赞叹。
         
  祖大寿石坊又称忠贞胆智坊,处于南面,俗称头道牌坊,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距南门108米,玄武岩石料筑造,高约11.5米,通宽17米。上部满架额枋,相间紧凑,给人以稳重、充实之感,石雕为浮雕,以人物居多。石坊有方形四柱,明间、东西次间额枋南北两侧分别雕有二龙戏珠、鱼龙变化、游鱼、莲花、五瑞兽、鲤鱼龙门等。明间匾额两侧均阴刻楷书:“诰赠曾祖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祖镇诰赠曾祖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仁诰赠父荣禄大夫提督辽东左都督少傅原任辽阳协守副总兵佥事祖承训钦差经理辽东挂征辽前锋将军印总兵官左都督少傅祖大寿”。两次间匾额上有阴刻楷书祖氏族中官员人名。明间龙门枋间置大匾额,两面阴刻“四世元戎少傅”大字。柱上刻有“刘海戏金蝉”、“姜太公钓鱼”、“空城计”、“赵云渡江”等故事。两次间枋透雕菱形格眼门两扇,中间并有梅花装饰。裙板上,南面浮雕婴戏,北面浮雕海马、犀牛、麒麟等。边楼檐下各置斗拱二朵,楼上雕椽、瓦当、滴水、吻兽、剑把等装饰。两次间楼檐下置斗拱二朵。明间两枋间置大匾额,阴刻大字,南面为“忠贞胆智”,北面为“廓清之烈”。匾两侧立柱上南北两面雕刻内容大体相同,雕有“封侯挂印”、“丹凤朝阳”。正楼檐下中间置立额,南北两侧均刻“玊音”二字。楼顶正脊中间立一象驮宝瓶。
         
  祖大乐石坊又称登坛骏烈坊,处于北面,俗称二道牌坊。建于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用红棉石筑造,高约12.6米,通宽17.1米。柱高楼小,凌空高架,气势雄伟坊,石雕多为镂雕,以花鸟、动物图案为主。石坊有方形四柱,中柱下端南北两面各有一对石狮,边柱前后有鼓心雕花云形抱鼓石一对,上端各雕有小石狮。两中柱上阳刻对联一副,南面“桓纠兴歌国倚干城之重,丝纶锡宠朝隆铭鼎之褒”;北面“松槚如新庆善培于四世,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明间额枋上,两侧均雕“二龙戏珠”,次间两重额枋南面雕有天马、菊花、瑞兽、花卉等。北面东侧雕有“麒麟献瑞”、“喜禄长春”牡丹、仙鹤、菊花等。各间华板均雕有五组柿蒂形花纹。两次间上,置两扇门,门上透雕锦珠格眼纹,次楼檐下各置斗拱两朵,间以带有花柱头的悬山花间隔。次楼和边楼作庑殿顶,三面坡,椽飞、吻兽为仿木构建筑。龙门枋上额枋南面雕五“瑞兽”,北面雕“鲤鱼跳龙门”。 南北两面阳刻横书文字,四行“诰赠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镇诰赠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督祖仁诰赠父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左都祖承教特晋荣禄大夫援剿总兵官左军都督府都督祖大乐”。龙门枋上置斗拱,上承正楼,正楼檐下南北竖额刻字相同,刻有“玊音”二字。上层南面阳刻 “登坛骏烈”,竖文小字边款,左“巡按辽东兵部侍郎方一藻题”,右“崇祯戊寅岁次中秋吉旦”。北面阳刻 “元勋初锡”,竖文小字边款,左“整饬宁前总兵备左参政蔡懋德题”,右“崇祯戊寅岁次中秋吉旦”。
         
  祖大寿和祖大乐为堂兄弟,祖大寿是祖承训之长子,先后任靖东游击、中军游击、宁远副总兵。崇祯元年(1628年)因守宁远获得“宁远大捷”而升为前锋总兵官,挂征辽前锋将军印。崇祯三年(1630年)任锦州总兵,晋少傅左都督兼都督同知崇祯十五年(1642年)城陷降清,赐授正黄旗总兵。顺治十三年(1656年)病逝,按一品大员“精奇尼哈番”祭葬,赐授镇国将军。祖大乐是祖大寿的堂弟,祖承教之次子,辽东著名战将。承袭指挥佥事,崇祯元年,任辽东前锋营东协副总兵,左军都督府同知,特晋荣禄大夫,授援剿副总兵,右军都督府右都督。后随洪承畴援锦,城陷被俘降清。
         
  祖氏石坊虽已经受380多年的风雨剥蚀、但仍保存完整,对于研究明清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石刻艺术和研究明清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兴城文庙
         
  兴城文庙坐落于兴城古城东南隅,是东北地区保存最古老,辽宁省内占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文庙,院内殿宇围墙,青砖灰瓦,朱红门窗,古朴典雅,古松古柏,挺拔苍翠,曲径通幽。1988年12月,兴城文庙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与兴城城墙合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城文庙亦称孔庙,是祭祀孔子,先儒先贤场所,也曾是创办儒学的所在地。始建于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辽东都指挥刘斌创建,初建时“不过茅屋数间不称瞻仰”,后经明、清、民国多次扩建修缮,形成一定规模。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多次拨款维修,使文庙保存得如此完好。
         
  兴城文庙占地16800平方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84米,是一组平面呈长方形的古建筑群,分中、东、西三路。中路是文庙的主要院落,贯穿着三进庭院,由南至北中轴线上依次安排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戟门、大成殿、崇圣祠等主体建筑,东西建筑两两对称,排列均匀,布局合理。在第一院落东西垣墙两端各配有卷棚顶角门,东为毓粹门,西为观德门。照壁在南面垣墙正中,仿木单檐起脊结构青砖所砌。北侧是文庙的正门棂星门,是四柱三间三楼式,多层斗拱的木构牌楼,灰瓦覆盖,歇山式顶,配有鸱吻,造型精美,彩绘雕花,也称状元门。在棂星门东西两侧各有碑亭、月亮门,碑亭内有记载历代维修文庙的五方石碑。月亮门均为青砖拱砌,门楣南北皆有长方形砖雕,南面雕有 “二龙戏珠”,北面 “双凤牡丹”,砖质细腻结实,雕刻工艺精湛。
         
  过棂星门为第二进院落,泮桥位于小院中心,坐落在泮池之上,是三路三孔砖石结构的拱桥,青砖铺桥面,桥北端两侧于泮池各设一石雕吐水龙头,也称状元桥。在泮桥的东南侧是更衣亭,与之对称的是祭器库,两座建筑均为三楹硬山式建筑,原为祭孔时用来更衣和存放祭器的场所。在泮桥的北侧正中的高大台基上建有戟门,为三间硬山式殿堂并各有穿堂门。在戟门的东西两侧分别建有名宦祠和乡贤祠,供奉着对建设、保卫宁远作出较大贡献的官员的牌位。
         
  过戟门为第三院落,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建在大型拜台之上,三大间硬山式建筑端庄肃穆,正面枋檩雕有云龙、蝙蝠、花卉等图案,彩绘夺目。殿内北墙正龛,供奉着“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龛左右柱子上盘绕着金色雕龙,翻腾欲飞,龛东西两侧供奉着“四配”和12位哲人牌位。前面供案上供奉着尊、爵、豆、簋、簠等青铜祭器,两侧摆放着编钟、编磬等祭孔乐器。殿前门额上悬挂着康熙所题的“万世师表”匾。殿内顶部还悬挂着清朝其他八位皇帝和中华民国总统黎元洪所题的牌匾。大成殿东西两侧配有东庑、西庑,也称两厢,均为五楹硬山式结构,原是供奉先贤和先儒的牌位的殿堂。在大成殿正北,有崇圣祠为三间硬山式殿堂,原祠内 供奉孔子的五世祖和“四配” 之父的牌位。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杰出的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弘扬孔子文化思想,2002年恢复扩建了兴城文庙,修建了文庙的东路、西路,东路增设了“论语碑墙”,碑墙上有国内近百名书法家以真、草、隶、篆等不同字体书写的《论语》中的百则篇章片段;西路增设了《圣迹图》石刻,依照明正统九年(1444)版本稍而刻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功绩,此次扩建达到了清道光二十八年的规模。
                  
兴城古城航拍
         
         
                            
威远城楼
         
         
                            
兴城城墙春和门(东门)
         
         
                            
钟鼓楼东侧
         
         
                            
祖大寿石坊南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随机推荐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客服微信 15566771648
    岛主微信 添加方式:
    1:搜索微信号(15566771648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抖音
    抖音 添加方式:
    1:搜索抖音号(云上葫芦岛
    2:扫描左侧二维码
  • 快手
    抖音 添加方式:
    1:搜索快手号(云上葫芦岛
    2:扫描左侧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