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7-14 12:25:01

妙峰寺双塔

       妙峰寺双塔位于绥中县永安乡塔子沟村北的妙峰山之上。早年因山下有一座妙峰寺,双塔因寺而得名。        妙峰寺双塔一大一小,东北-西南方向对峙,相距40米。周围景致秀丽,山峦起伏,丛绿滴翠,桑柏如织。早年因山下有一座妙峰寺,双塔因寺而得名。遗址在山脚下一平台地上,北侧山体略向呈凹,东西两侧向外凸出,形成一个椅子背形状,遗址东西宽16米,南北长6米,面积96平方米,寺庙基础虽已残破,但仍可辨别,大型沟纹砖铺砌地面,当地山石砌筑墙基,上砌以青砖,在遗址西部与南部可见大块山石质地基石,地表上沟纹砖、布纹瓦散落,遗物特点与妙峰寺双塔的建筑物相伴相同,根据遗物特点判断,该遗址是辽代寺庙遗址。        大塔高20.44米,为八角九级空心密檐式砖塔。结构可分为基座、塔身、塔檐、塔顶及斗拱、雕刻等部分。        基座平面作八角形,立面为切削式,高约2.3米。基座上有束腰式塔座,有砖雕力士八尊,各扛顶一角。束腰部用间柱相隔,雕成壶门,内雕伎乐天,两端各雕一童子,束腰上部用上枋一层。再上为二翻莲座,莲座上用叠涩砖枋一层。枋上有砖雕,枋上置二翻莲座一层,塔身即建其上。        塔身平面作八角形,第一级塔身约占全塔的三分之一。每角均雕角柱,八面各雕佛像。每面塑小佛像两尊。转角处塑有承托力士像。塔檐下砖雕平浅龛。龛内各置砖雕佛像一尊,手托净盘。其中四个正面佛像,凹在券门浅龛之内。其余四面佛像则凸出于墙面之上。八尊佛像,形象端庄祥和,手势各异,都端坐于莲座之上。佛家上方饰以佛光宝盖,左右饰以祥云飞天。莲座下或为平台,或为狮、象,渲染出浓浓的宗教氛围。正东佛像尤有特点,双手置胸前,似作合十状。其右肩上侧为阳面,雕刻着“辽天祚皇帝”五个大字;正南面佛像一手置膝上,一手置胸前,似作说法状。左肩上侧为阳面,雕刻着“宣赐舍利塔”五个大字。余六面佛像姿态各异,雕刻精湛、细腻,栩栩如生。塔身顶部有斗拱装饰,分为转角及补间铺作两种,皆五铺作。仿木结构在柱头阑额上置普柏枋,顺塔身置泥道拱,正中作华拱一跳,其上仍置拱一行,上用斗子,替木托着撩檐枋,枋上承椽形成一层檐部,上铺仰俯瓦垄。再上一层塔檐之上建短塔身,仍以叠涩法建造塔檐,以此法一直建至第九层。每层高约1.4米,现已风化坏损,檐下所挂铜铃已不复存在,塔顶已于早年间脱落。        小塔塔高为9.14米,为六角五级密檐式砖塔。基座平面作六角形,各角有带斗拱的角柱支撑,中间辟为壶门,内雕虎、象等。其上置二仰翻莲座,塔身建于其上。塔身平面六角形,每角各有立柱,柱头用阑额。塔身各面雕有佛像,皆坐于莲座之上,背后有佛光,上有宝盖,阑额上置普柏枋,枋上有大斗一枚,斗上顺塔身置泥道拱,十字线上置华拱一跳,上托替木及撩檐枋。枋上铺椽出檐,斗拱为四铺作,与大塔斗拱相似,当为同期构筑。在第一级塔檐上部建短塔身,再上用叠涩法出檐铺瓦,直上连续五级。塔顶已脱落。结构、造型、雕刻与大塔相同,只是工艺不及大塔细腻。        妙峰寺双塔佛像逼真,图像鲜明,花纹清晰,形象如初。两塔的雕刻除了佛像、飞天、力士外,还有伎乐天、童子、马、象、虎、狮等图像,工艺精湛,表现了当时独特的文化艺术和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        妙峰寺双塔建筑精美,高大庄严,肃穆雄立,其建筑结构特点和雕刻技艺及艺术形象均具有辽代建筑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大塔上的题铭(辽天祚皇帝、宣赐舍利塔)准确记录了双塔建筑的年代,更增加了妙峰寺双塔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也为研究辽代宗教的发展和建筑特点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维修后的妙峰寺双塔      
      
                        砖雕伎乐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妙峰寺双塔